中国历史,有一个特点就是多样性丰富,尤其是在一个伪史、野史、稗史混杂的文化体系中,是的,你能在中国历史的资料中发现你所有能想到的奇人异士——超能力者也许也有,当然,在一个传统的封建王朝,尤其是帝制时期,一个人良好品行的人是什么样的?如果要树立一个榜样出来,肯定千人有千面,有人说什么包拯、什么海瑞、什么三皇五帝什么如何如何,这些当然算是,但如果要把目光放到一个普通人身上,尤其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底层大众身上,我目前能想到的就那么几个,其中之一,叫做武训。
武训,算是中国最有名的一个乞丐,有时候,我会认为这种有名甚至远超乞丐翻身的皇帝朱元璋,中国的社会总是歌颂和崇拜英明的皇帝,廉洁的官员,伟大的干臣,鲜少有人将目光放到真正意义上的底层民众身上,所以谁知道为什么我们的革命史观总是歌颂对封建时代的斗争,把黄巾、黄巢、红巾等都当做是农民起义而不是其他性质的社会变革?
武训,又叫做武七,是清代中后期道光时期,大约 19 世纪中后期的一个人物,山东人,祖上都是贫苦人,家中有四五口人,都由其父亲养活,一直到 5 岁(一说 8 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他的哥哥由于年纪相对较大,就独自外出谋生,留下武训和他的母亲一起过着讨饭的日子。武训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王朝时期的最末阶段,但是封建王朝尤其是异族统治封建王朝的特征还是很明显的,在古代社会,比如明代虽然有上方朝廷发布的政令、诏令要求民间兴办各种学校,比如社学,但是由于各地财力、精力有限,所以真正兴起来的学校不是很多,到了清代,基于大量人口增长,国家财力贫乏的情况长期存在,又因为前期被所谓的康乾虚假盛世消耗了大量国力,民间的社会生存压力无比巨大,这个时候底层民众基本上已经没有多少机会接触得到当时的学校,所以武训本人虽然也经常能看到学堂里的读书情况,有时候跟在一些学童身后却迎来鄙视和各种侮辱,却同时也没有机会能进去其中学习一些知识,哪怕这些所谓知识在今天看来不过是一些封建糟粕。这使得武训立志于以自己的行动积攒一些财产去帮助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们念书,上学,这也造成了近代历史上的一段传奇。
这里面叫人唏嘘的一点是,分明说有教无类的孔子的学问,到了越往后,越是成为了高级的学问,成了上层人物驾驭大众的工具,自然,贫苦人的孩子们似乎也就失去了受教育的权力,这一点在武训看来,是不可接受的,所以,即便是以做底层的劳动,乃至乞讨,武训也要去搞钱,一直持续了多年的时间,后来慢慢地他的事迹被人们所熟知,从一开始的鄙夷唾弃到后来吸引了一些乐于做慈善的人士资助并帮助修建了包括“崇贤义学”在内数个学堂,从此以后武训名声大振,甚至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并受到了封建时代君主的褒奖。
当然,武训在旧时代确实很有名,只是在现代社会谈到武训,更多人可能还是不可避免要想到一场疯狂的批判武训的政治运动,要知道新中国的解放是全方位的——包括思想,那个年代对人的思想改造,被人形象称为洗澡,在此基础上针对古代社会的批判往往把非社会底层的不敢抵抗的,或是不具有反抗精神的其他人,都算入其中——哪怕你多么贫苦,因此,虽然武训算是一个底层群众,甚至说是极其贫苦,但是你行乞办学,办的还是封建统治者的学,所以就有人说:
武训为地主阶级服务,不是我们所推崇的人物,我们所要歌颂的是富有斗争性的人民英雄。
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展开了针对武训的轰轰烈烈的上至最高领导,下至普通小孩子的批判,还是因为在那个时候,出现了一部“歌颂”武训精神的电影《武训传》,我们现在能看到包括郭沫若、端木蕻良、胡绳、侯外庐等一众文化人在内的知名人物发表了针对性的批判文章。当然最根本的出发点,还在于某个大人物的批示:
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满清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卑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
随后一场铺天盖地的批判武训以及《武训传》的运动轰轰烈烈展开了,要知道这个时候正是当年抗美援朝的重要时期,国内思想界就发生了这样的大事,其中对于武训的批判,经常会提到这样的一句话,基于武训所生活年代正是清末内外交困的动荡时代,所以,人们说:
武训对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不闻不问。
不知道今天的人们看到这样的指责会怎么想,一个小人物在风云动荡时期应该主动担负起民族大义,你当乞丐,如果不做出什么青史留名的事情,也就罢了,如果你要做,你就必须要反对统治阶级,否则你就是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要被批判,被历史唯物主义打压成为标准的反动,反革命分子同路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
但是在今天看来,这种行为似乎是过于可笑了,我们对人的要求太过严酷,一个普通人,如果有那么大的能耐就好了,当然武训的行业,一方面是做乞丐,一方面去打零工,必然是积攒了不少钱,要知道办一个义学,也就是不收学费的学堂,每年要花多少?所以武训其实并不是一直贫苦,而是在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后,将其捐助到行办免费学校这件事上面,但是当时的背景就是一个内外斗争十分厉害的时代,武训没有把钱资助到反对满清政府的比如太平天国或者反对外部侵略的战斗,而是将其捐助到帮助皇帝老儿巩固封建政权地位的学校教育上,必然会迎来狂风骤雨似的批判与丑化攻击。
当时的人说武训:
背叛农民阶级,向满清政府和地主阶级投降,成了反动统治的忠实奴才。
胡绳说:
他给他卑污的生活找出了一个“高尚”的目的,这目的就是办“义学”。他把行乞得来的钱通过地主绅士放高利贷,自己一个钱不花,“感动”了地主、绅士、官僚以至“朝廷”,支持他,资助他,于是终于办成了由地主绅士阶级中的“有学问”的人所主持的“义学”,使得有一些儿童“荣幸”受地主阶级的教育。武训用这样的行为来表示:一个穷苦的人,无论怎样受侮辱,受损害,无论过怎样下贱的生活,都要忠心耿耿地保卫封建统治秩序,保卫封建统治者的道德思想;而能够这样做,就能够得到统治阶级的嘉奖。
这些理论如果存粹从政治角度看,完全没有问题,但是从历史角度看,把武训行乞办学说成是拿去放高利贷,自己一个子儿不花,这先后三四个甚至更多的义学是谁办起来的,难道这些所谓的有学问的绅士就真的这么好心?历史唯物主义教我们的第一件事就是实事求是而不是胡说八道啊,靠虚构一种受害史,把屎盆子都扣在了行乞办学的武训头上,这未免有些莫名其妙,但我们要知道,某种主义从来如此,对待看不顺眼的,大帽子就是一顶一顶地扣,既当又立,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社会思想理论现实,这在政治运动中颇有成效,所以当时拍摄《武训传》影片的人,后来都成了众矢之的。
然而问题终归还是要解答的,试问在一个封建王朝时代,普通人身受体质折磨,我们还出手维护这种教育和思想体系,甚至以一种武训价值观来自比,我们倒是算维护社会安定的积极分子还是阻碍历史演进的反动顽固派?遗憾的是武训没有经历过后世这样复杂的思想变化,也不知道历史发展的方向,缩小一些说,历史的发展与个人是否有那么大的关系?
顾炎武的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人把他这句话改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们是什么目的呢,至少应该是那些荒诞派所想不到,国家的兴亡,涉及到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更替,这个更替与匹夫相关者,就是社会制度的变化,除此之外,有什么关系,试想,匹夫要是有责,说不让你满清入关,你就不来了吗?匹夫以死抵抗剃发易服,换来屠了一城又一城,这些东西想必都是写不到历史书里去了,那么其匹夫之责在何处?
武训之流,所兴办的义学,归根到底还是在培养人才,如果非要追究说什么为封建地主培养接班人,保卫封建主义,那么今天的教育又怎样,我们有要如何看待公务员考试呢,谁都想骂公务员考试,看看这种东西给中国带来了多少不作为乱作为的贪官污吏,可是谁都想挤破了头往里面塞,有的甚至不惜走后门。今天的人,一想到这些,又有什么资格去质疑和批评一个至少是以身作则奉献出几乎所有健康与精力去建设学校的人?
然而我还是会认为,这种行为并不一定是有价值的,归根到底是因为一个国家的教育,哪怕是受人唾弃的封建时代的教育,他们的建设责任也是在于一国之政府而不是一个地方的任何类型的士绅甚至是个人,这是因为这些都是国家的根本责任,如果民间社会把国家层面的责任义务揽在自己身上,这就完全是一种越俎代庖,且充分体现出了民众对国家的不信任,也说明了国家在社会责任履行中的身份缺位,这严重威胁到一个政权的合法性,所以当一个社会中大量士绅开始尝试做慈善、行办教育的时候,这个国家基本上也就开始走向衰落了——当然,对中国古代的人来说,似乎就只有朝代更替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