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派

谈谈史,说说道

历史的谲

历史研究是科学还是艺术或者说文学?人类争论了很久,但在中国这个问题似乎不成问题,恰如一本著作(《阶级斗争与历史科学》)中所言:

历史之成为科学,是由于在历史学中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即用哲学唯物主义原理来研究社会历史。

那么,照这种理解,我们可以认为至少在解放后的这几十年来,中国的历史研究主要方向是以历史科学为中心的,但这就冒出一个问题来,要知道西方社会多数都不认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那么难道他们的研究就不是历史研究吗,毕竟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带有比较强的政治意义,如果从历史的目的看,这似乎不是一种固定的答案,要知道做出任何历史结论的第一要务,是要把真实的历史状况拿到台面上来,而真实的历史状况,必然不可能处处满足于政治化的要求,所以历史研究必然会出现多元化的价值理论?

在这个认识基础上,如果把问题简化一些,实际上可以从理论角度将历史学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国人更熟悉的一种所谓的历史科学(唯物主义史观),另一种也可以是纯粹的历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种(实际上不同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历史唯物主义本身也有不同理解),就是中国方面的史学理论认为,历史不是孤立的发生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讲究事物之间的联系,那么必然历史事件之间也就有种种联系,这种种联系,在一些人看来,要被视为历史的发展规律。而另一种纯粹的历史学,也没有一种固定的标准,所以各家有各家的理论,发展出了很多学派。这两种理论路线,实际上并不是矛盾的,只是人基于自身的认知,做出了自认为恰当的选择。

当然身为马克思主义的信徒,主动投身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这也是非常正常的,所以严格来说历史学的定义是有一定难度,马克思主义讲究实事求是,如国内历史学界那样必须要把历史捆绑到历史唯物主义,本身也不是一个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态度,因为政治的发展变化并不一定是完全符合马克思设想的,比如马克思并不能完全理解一个多民族国家面对历史时的困境。所以,有一个问题要面对的是,历史本身就不是完全真实的,基于政治需要,又有多少的添砖加瓦,这导致人,绝对不可能了解真正的历史

譬如现在研究古代社会发展情况,古人的画作当然是一个重要资料,但是譬如清明上河图之类的画作,内有大量人物,难道作者或者说画家们真的就一个个去观察研究每个人的表情变化吗,比如去每个店铺门口蹲守,去每个摊位前观察人们的表情之类的事,做不到,所以这里面也有一些合理的虚构,这就致使我们就算是拿着最原始的史料,也难免会有失真的情况发生,我们甚至可以提出这样一个看上去比较极端的理论,我们可以说,即便一个人身处于某些历史场景的发生地,他马上就能用笔把他所经历的历史事件,以所谓客观的角度书写下来,这种资料本身也已经被人的思维立场所污染,并不能作为一种纯粹的历史进行解读,而更多的是以该人的角度记录的历史情况来解读,那么其他那些历年久远的历史资料就更难免了。

我们一直在说实事求是,问题就是做不到,因为实事求是必然会引发一个问题,譬如历史原文描写某些少数民族,当然不能排除是记录者出于歧视,或者刻板印象,比如某些历史资料记录了晚清回乱,但因为这些资料提到了部分民族的黑历史,所以即便是再权威的出版社,也不得不对部分内容以有意无意的省略号(如果你看到部分史料有省略号,确又不注明原文如此或者原本散佚之类的,那就可以怀疑一下)进行隐藏,那时候一些资料称某些地方的回教徒被从小教化和训练从事盗窃活动,甚至有专门教人如何挺过衙门的责打的刑罚,但因为这些内容涉及到少数民族,它们想要主动出现在研究者的视角下,困难重重。

很多人可能都意识不到诸如《史记》,甚至其他一些譬如二十四史在内的书籍,不管用什么样的体例,根本上和现代我们所见到的任何一本秦汉史、先秦史、中国通史、中国古代史之类的都不能算是应当拿来第一手参看的资料,反而是一种二手资料,只要仔细思考一下就会明白,譬如《明史》,它与今天烂大街的《明朝那些事儿》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参考过野史,并且有一些内容说得也不是完全正确,甚至完全不正确),但是因为这些书往往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唯一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历史研究也不得不使用它们作为重要的资料,尤其是针对明代,鉴于明代官方修撰的历史几乎很少,而明代野史尤其是祝允明写的野史以及其他一些人的创作,导致明代历史野史充斥,其中著名的比如说朱元璋搞文字狱、屠杀湖南,朱棣诸方孝孺十族等(这些荒谬而夸张的东西,反倒是被一个清代历史学家赵翼甚为倚重,尽管在那之前有不少人就说这些内容过于荒谬),那在这种情况下,即便被后人质疑对明代有抹黑或者夸张的编著了几十年的《明史》,也不得不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料。

而对于大多数来说,历史这种东西本质上是可有可无的,除了近代以来一些比较令人印象深刻的屈辱历史之外,似乎大多数时候我们对于历史的了解用不着过分详细,也许只需要知道某个朝代有几代君主,中国的最早的所谓朝代是谁,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谁就罢了,可即便是如此,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依然还是充满着一些固执的偏见。

过去很多人不识字,让他们了解历史,有很多是从传说故事,包括什么说书、唱戏的那里获得,到了科技发达了,很多人认识字但是不喜欢读专业书,就只能从电影、文艺作品中去了解历史,所以对多数人而言,历史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满足猎奇心态,所以很多人的历史认识都不全面。想想看,一个不了解清代文字狱真相的人,如果只是看看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等电视剧,大概还会认为所谓文字狱不过是某些奸臣比如汪中直等人所挑起,而最终又因为皇帝经大臣提示(刘墉、纪晓岚等)认识到错误而取消了,可惜的是譬如刘墉其人,本身就是文字狱事件的参与者,那么对普罗大众而言,历史到底是什么?

我相信大众都会选择参观博物馆和一些博物院,很多人大概都去过故宫,如果你是个人单独去的,那么你的遭遇可能对你的历史认识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为你会发现,如果你是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大概会看到博物馆里展出的文物基本上和教材上所描写的历史内容大部分是吻合的,坏就坏在那种组团还是比较便宜的组团参观,这些人的前面往往会有一个不知哪里来的导游,讲的不是正经的故事,不知道如何面对历史,就东拼西凑各种胡乱串联,闹出一场场在严肃文物展览面前讲野史异闻的笑话。

这些一般来说就是一个人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海量信息的具体来源,当然现在人们是更多了一重渠道,短视频领域现在发力了,个人拥有自媒体了,人们就开始尝试去以自己的立场、视角去输出对历史的喜爱以及对很多历史人物的评价,结果是我们会发现你得到的信息往往是极其矛盾的,却又看上去非常有道理,这说到底是一个人虽然有历史的兴趣,却没有研究或者能够打下历史研究的基本功夫。

探索古代历史的人,当需要批判一个朝代的皇帝昏庸残暴时,他们所引用的史料大多数都是野史——这并不绝对,但是当你发现这些人这么做的时候,你看他们的材料,野史部分多于正史部分一定是很多的,正因为这部分内容具有荒诞性和野蛮性甚至时离奇性,这些历史的主人公才能被拿来作为映射当代社会中许多诡谲现象的重要材料,譬如可以拿被大书特书的朱洪武杀功臣之事来映射某些企业对创始人的排挤、欺压,甚至可以运用到一些政治批评活动中去,设想要是都按照正经的历史研究,发现这些故事都不过时言过其实甚至杜撰而来,那今天的人们对历史还有什么用?

今天的人们习惯于说要从历史中去寻找规律,这种事要做的,但一个大问题是,历史并不是因为人类的存在才存在的,历史本身如果理解为一种事物发展的过程,那么其实从宇宙诞生那一刻开始,历史就存在了,至于地球,从 大约 45 亿年前至今,这叫做历史的东西已经是很老很老的了,但是人类才出现多久?换句话说,人类所要从历史中寻找的规律,这并不是历史本身的规律,而是一种以不同文明类型作为区分的一种或者多种的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规律。因此,如直接表示历史是有规律的,其实并不符合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这个层面看,我们很多的史学理论著作,应该重新修订。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史料的问题,我们知道对于中国人来说,历史资料很多,但是真的历史资料很少——虽然我们的史书汗牛充栋,这里面的假的东西,我想很多人都不一定说的清,比如说我们今天对于秦汉之前的认识,都是基于后世的资料,我之前说过,包括《竹书纪年》、《尚书》这些较早的资料,本身也不是非常靠谱的,最根本的是,就算这些资料已经是很早的资料了,但是这里面记录的夏朝、商朝资料距离这些书籍本身的年代也已经有数百年,这就好比叫今天的人去在传说和故事的基础上,在没有任何其他资料的参考下,写出一部完全正确的明代甚至宋元历史,这完全是不可能的,相反现在我们对明代的理解大多都是基于野史故事和传说,那么一部距离夏商数百年的书籍,即便只记录两代故事,能有多少不是基于传说和胡诌呢?

更何况里面还要面对一个情况,就是哪怕是第一手资料,人所记录的,都不会很靠谱,我们所能想到的关于这些历史资料的情况,大概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是真实的历史书,里面写了假的历史。

第二种是伪书,里面写了真历史。

第三种是真实的历史书,里面写了真实的历史。

第四种是伪书,里面是伪造的历史。

第五种是半真半假的书,里面是半真半假的历史。

这只是我能想到的几种情况,就我们目前所看的资料来说,其实多数历史资料、文献也好,都是第五种,而要找出一本真实的历史记载的书籍来,恐怕很难,但是要说真假参半,其实假的部分也未必就是人为故意的,但是这里面要真弄出几个历史的绝对值来,恐怕是很难的,所以中国的历史研究著作中善于使用一些模糊的词汇,什么大概、可能、也许,或许,之类的猜测用语。

人是有立场的,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者,其立场就是所谓的人民立场,唯物主义,群众的立场,这种还有不同,就是在不同时期对人民和群众的定义会有一点差别,当然除此之外,西方的历史学家以及一些本国的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们可以随时转变态度,去站在历史的记录者角度看待历史,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因为首先有了政治甚至说是明确的政治立场,他们解读历史的角度就不能跟随历史记录者,也不可能完全站在中立的角度,而必须要以人民的角度去看待历史的发展,问题就是这种立场有时候会过于教条化,为了维护这个立场,必须只能看到人民历史的正面内容,而一概把负面的和不好的内容通通归咎于受统治阶级的压迫而做出的一种异化的反应。这样,人民这个群体就成了一种不能被质疑的群体,从这个方面,就必须要把古代社会所有民众的暴力运动都合理化为起义、暴动,这种带有政治意味的革命话语,来表明人民在推动历史发展这个前置结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和唯物主义要求的实事求是是有矛盾的——但你知道的,有的人总会想到狡辩的理由。

在这种情况下,诸如同治回乱这种明显的带有民族仇恨性质的暴乱,甚至被理解成为一种民众对满清朝廷的抗争,被解读为起义,导致人们无法正确理解这段历史,甚至都不敢提那被无辜屠杀的人。这显然不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研究方法,但要说出些毛病来,就像是我们在故意挑刺一样,反倒是成了挑拨社会和谐的顽固分子了,所以我个人对于满清的历史研究也顶多停留在部分可以说的层面上。

最后,以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中的一句话,结束今天这个文章: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 史学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