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份的时候,我听说一件大事,说由著名清史学家戴逸(已故)参与编撰《清史》,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审核没有通过,据说是因为不符合人民史观的要求——当然大多数都是猜测,但如果真的清史无法通过出版的审核,多半也会因为政治原因。
从现实来看,我认为清史在当代能够编出来,除非得等到国家出现大的变故,我可以稍微陈述一些理由,当然仅供参考。
首先,是历史观的问题
前面我说了,有人说是历史观的问题,审核不通过不一定全都因为这个理由,但是这原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知道中国当前采取的历史观,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或者说是唯物史观,在这个历史观之下,还有人民史观,凡是历史教材多会说我们这个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那么要知道一个以国家层面修撰的前朝、前前朝历史资料,尤其是正经的历史书,应该是以人民的角度去书写的,我不是说要以人民的历史观去做评判清代历史的内容,而是应该站在人民视角,去阐述清代历史的始末。
站在清代和之前的历史资料,不说野史,就是正史,只要是后代给前朝修撰历史,其视角都是帝王世家,也就是从帝王后代的角度去书写,所以包括《明史》在内的大多数史书,开篇第一句就是“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有的可能有些不同,当然了这是后来一点点加上去的,这开篇的本质就说明了历史书的本质,就是一部部帝王家史,这历史中书写的是一个国家的皇帝的创业史,从无到有,不管是管理国家,还是其他,都是定于皇帝一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现代社会编写的新的《清史》,应该怎么写?
如果戴逸等清史专家主张一仍其旧,那么当今的编写者就成了封建帝王的延续,但如果从人民史观的角度去看,那么满清历史旧完全成为一个乌漆麻黑的东西,没法看了,所以我认为这部新的《清史》多少有些斟酌,只是即便如此,也未必通得过审查,这也是人们一直在问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新中国建国那么久了,还是没有一本清史出来。
其次,是民族团结的问题
民族团结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要知道近代民族概念是从苏联传入的,很多当代社会的民族,在满清时代甚至更早时期,只不过是和汉人有生活习惯以及宗教习俗的不同,而完全属于同一宗族,比如客家人、穿青人等,这倒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满清在中国历史上属于一个“华夷”两端的重要政治问题和文化问题的冲突点,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满清统治中国的历史就是一个“神器操于夷狄”的历史,用当时的看法,“遍地腥膻”的满清历史要如何能规避这个问题的争论呢,尤其是在满清皇帝的行为上,像乾隆皇帝对满汉之分是非常重视的,比如在一段上谕中,他曾说:
满洲风俗素以尊君亲上、朴诚忠敬为根本,自骑射之外一切玩物丧志之事皆无所渐染,乃近来多效汉人习气,往往稍解章句即妄为诗歌,动以浮夸相尚,遂致古风日远,语言诞漫,渐成恶习。
此外,乾隆还多次否定了他老爹雍正的一些观点结论,包括封禁了《大义觉迷录》,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在满人的心目中,满汉之间严格的地位区分,实际上在满清入关之时,曾经多次亲自或者委派汉奸在全国多地实施屠城行为,我们不说别的,就是这种行为,在清史这样的正经历史书中,要不要写一下呢?
如果写了,难免会被满族同胞所反对,如果不写,又激怒了大量的汉族主体民主,那就只能委婉带过,但这又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史观——实事求是,这是一个问题。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在满清中后期,曾经发生过汉人和回民之间的斗争,这导致了历史上数百万人的死亡,这种民族之间的斗争,是不是要书写?按照满清正统的观点,肯定要写回贼如何,这种称呼又会被人民史观所否定,除此之外,包括太平天国这样的重大的汉人反抗运动,很多史料都显示,当时的人对满清统治者采取了最大的侮辱性骂称,像这种骂称,包括后来辛亥革命时期的骂声,是否都要如实写出来呢,这也是一个问题。
在明清鼎革之际,明代留下了很多烈士,还有很多抗清的志士,这些人在明面上被认为是抗清人士,在正史中,我们当以什么角度去看这些人呢?是贰臣,是逆贼?人们该如何承认一个普遍被抵抗的朝代为正经朝代呢?
最后,是如何评价的问题
即便我们都能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最终如何评价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问题也一定会困扰大家很久,最根本的是,这个朝代肯定是坏的,而且是坏到头的,这是人们反对甚至彻底推翻帝制的一个重要理由,如果满清时代是大好特好的,比如像人们评价宋代那样,那么辛亥革命反倒成了无理由的暴乱。
满清从未入关开始,就从打劫关内军民为壮大之根,入关之后,先是以屠杀的方式强制推行丑陋的服制和猪尾巴辫子,后来又以文字狱打压知识分子,压制中国学术的创新力,当统治水平不及以往之后,就出现了各种耻辱的外敌、内乱、饥荒、民变……现在电视剧里满世界都是康雍乾时期,满清的电视为什么不拍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等等衰败景象?这些问题深刻影响着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再追求客观、真实的历史撰写中,如果把这一切问题都写出来,肯定会引起批判,如果不写,同样也会遭到质疑。
这样一个复杂的时代,应该如何评价,人当然是有不同的标准,但是要以什么立场去看,显然直接影响到书写者对于这个时代的态度,所以像戴逸这样的大家,会如何取舍呢?
目前看来我们无从知晓。
历史的本质是要求真,近年来国家多次强调要实事求是,如果用实事求是书写清史,我看这本东西将会是一部所有人都不满意的作品,历史的现实意义是教育性的,历史学家们也许不会在乎这个东西,但是审核者一定是想要实现某种目的的,在这个前提下,我们估计很难在有生之年看到一部令人满意的《清史》作品。
评论已关闭